环球微动态丨2023年春节河南博物院展览什么
来源:本地宝     时间:2023-01-19 17:07:56

2023年春节河南博物院展览什么?

十二生肖相传为黄帝所立,有关十二生肖最初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生肖在南北朝时被广泛使用,一直流传至今。十二生肖不仅仅只是普通的生灵,其自然习性被人们赋予诸多文化意义,使其具有了人们所期盼的某些象征意义,成为人们尊崇和膜拜的对象。


(资料图)

在古代文物和艺术品中以十二生肖为题材的作品不胜枚举,从壁画到陶俑,从年画到剪纸,从玉器到瓷器,十二生肖无处不在。其造型有的简单质朴,有的写实入微,把古代艺术家们对动物世界的心灵体验表现得淋漓尽致。

十二支神兽博局纹铜镜·汉代

四神十二生肖纹铜镜·隋代

十二生肖动物纹饰应用于铜镜装饰,是从隋代开始出现的。隋代铜镜的纹饰图案布局结构严谨,常常分区配置纹饰。主要花纹以灵异瑞兽、十二生肖动物为主。图案通常呈十二格排列,每个格中一个动物纹样。

十二生肖陶俑

墓葬中随葬十二生肖题材的文物在唐宋时期中比较常见,古人常将十二生肖与人的命格相结合,并将其神化为生肖俑,在墓葬中按一定方位排列,有成套出现也有单个出现,被认为是趋吉辟邪、护佑墓主安宁的神物。从考古实物可知,生肖俑从北朝开始就出现,在隋唐时期达到高峰。十二生肖的造型随着时间的推移,流行的式样也有所不同。

鼠在十二生肖中,因其机敏的形态和旺盛的生命力而被视为聪明、机敏、富足的象征。我国民间自古就有“鼠咬天开”的传说。“天开于子,不耗则其气不开。”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常将鼠与葡萄、石榴、葫芦等多籽植物组合来表现多子、富足的寓意。在古代鼠被奉为鼠神、子神、仓神。民间有“仓鼠有余粮”的说法,认为谁家有老鼠,表明家里比较富足,鼠也成了受欢迎的“财神爷”。

“承安四年”老鼠葡萄纹铜镜·金代

青玉镂雕松鼠葡萄纹坠·清代

牛为古代“六畜”之首,是古代最重要的畜力。牛,因其能负重耕作,而被视为勤勉敦厚、无私奉献象征。在我国数千年农耕文明的传统中,牛既是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重要的肉食来源,与人类生产活动息息相关。牛还被认为可镇妖避邪、祈祷吉祥。出于对牛的喜爱,古人将牛的艺术形象,广泛应用在兵器、工具、器皿、乐器、装饰品上,丰彩多姿的牛文物,是我们了解古代农业、宗教、贸易、民俗的重要实物资料。

鎏金铜牛·东汉

白釉加彩童子骑牛·金代

虎,“山兽之君也,状如猫而大如牛,黄质黑章……声吼如雷,风从而生,百兽震恐。”它自古被视为象征勇气、力量以及财富的瑞兽,也是扶正镇邪的保护神。千百年来,中华先民对虎威猛神武的气势、强健剽悍的体魄,既敬畏又向往,他们崇虎、尊虎、爱虎,将其视为神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虎文化。早在6500年前中原仰韶文化的墓葬中就发现了虎的形象。殷商甲骨文中已有多个象形的“虎”字。先秦神话《山海经》中曾有“虎御凶魅”的记载。在中国历代的绘画和各类器物中,虎的形象随处可见,栩栩如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褐釉黑彩虎形枕·金代

虎纹瓦当·西汉

错银带字虎符·汉代

兔子性情温和、安静,是善良与和平的象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养兔的国家之一,兔与中国人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兔的文化寓意也不断被扩展,其所凝结的文化元素沉淀在历代典籍及诗词作品中,彰显在各类与兔相关的文物遗存。兔子具有很强的繁殖力,被视为生育的象征,人们往往通过兔形器物表达对生殖的崇拜。古人还将玉兔捣药与月宫、嫦娥奔月等意象联系在一起,成为健康长寿的象征;在佛家讲义中,兔作为佛陀本生,同样也具有着重要的文化内涵。

青玉兔形镇·唐代

三彩兔纹枕·宋代

白釉褐彩鹰逐兔枕·金代

华夏先民在不断融合过程中,综合各部族的原有图腾,创造出了龙这一幻想中的神灵,成为华夏民族共同的图腾。龙集多种动物特征于一身,驼头、蛇身、鹿角、龟眼、虾须、鱼鳞、虎掌、鹰爪、牛耳。先民们以现实生物和自然天象为基础,将自己对身外世界的畏惧、依赖、疑惑、想象、崇拜等,都贯穿、投注、体现到龙的集合中。

在中国神话中,龙代表了祥瑞,是风雨雷电的主宰,能够上天入地、沟通神明。数千年来,龙的形象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是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象征。商周时期,龙纹是象征“天命神权”青铜器的主要装饰,威严而神秘。春秋战国时期,在“百家争鸣”的思潮影响下,龙之造型新巧、瑰丽多姿。汉代以后,龙的形象基本确定,逐渐成为皇权的象征;至明清时期,龙纹作为封建权威的思想更加严重,帝王所用之器皆饰龙纹。

青玉透雕团龙纹带板·明代

彩漆描金蟠龙八宝寿字圆盒·清代

白釉绿彩云龙纹瓷盘·清康熙

蛇是龙的原型之一,所以,蛇在中国也被称为“小龙”,以示尊崇。蛇通常给人的印象是让人畏惧,但也有不少正面的含义,其象征意义是幸运、吉祥和神圣;亦是狡猾阴冷和神秘莫测。在中国神话中,蛇的地位亦十分重要,人类始祖伏羲和女娲是人首蛇身;龟蛇合体的玄武是四神之一,镇守北方。《山海经》中多次提到各种灵蛇的形象。

双蛇纹砖·东魏

玄武纹画像砖·南朝

玄武纹瓦当·汉代

中国是最早开始驯化马匹的国家之一,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马已被驯化为家畜。我国在商周时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马政制度,之后延续数千年,且不断完善。马在古代曾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活动的主要动力。战马、骑兵则是冷兵器时代战场上不可缺少的军事力量。马亦是王公显贵出行游猎的代步工具、身份的标志。古人认为“马八尺为龙”,马也是龙的化身之一。在古代画像石、壁画、雕塑以及绘画等艺术品中常能看到马的矫健身影。

鎏金小马·汉代

三彩马·唐代

铜马

明代高31.2厘米

羊伴随着中华民族步入文明,影响着我国文字、饮食、道德、礼仪、美学等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就已经出现陶羊,说明羊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是人类的伙伴。商周时期,我国的养羊业已十分发达。古羌族据说是以驯羊为生的族群,并以羊为图腾。在古代,“羊”与“祥”相通,是祥瑞、美丽、正义、美德的象征,是善良知礼、外柔内刚的代表。在日常生活中,美、养(生育)、羹、羞(美食)、羢、盖等词语都与“羊”字密不可分。人类养羊、用羊,喜爱羊,看重羊,认为“羊大为美”,国泰民安。

绿釉陶羊圈·汉代

彩绘陶卧羊尊

铜奔羊·汉代

十二生肖中,猴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近。猿猴与人有着高度的相似性,使猴文化成为中国动物文化中的一个特殊典型。中国古籍中,对于猿猴的称谓有三十多种;关于猿猴的传说故事不胜枚举,从猴祖孕生人类的传说、猿猴引发天灾的神话到宗教对各种神猴的信仰等等。各种差异明显、内涵丰富驳杂的猴形象,不仅反映了猿猴与自然的关系,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自身性格、人际交往、社会关系及组织的复杂性。

猴骑象·汉代

“马上封侯”玉坠·清代

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已饲养家鸡,殷墟甲骨文中已有鸡的象形文字,汉代以后鸡的饲养更为普遍。鸡与人类朝夕相处的漫长岁月里,一边被畜养,一边被神化,被赋予了诸多情感与文化色彩,其神圣吉祥之意贯穿于各种神话传说和民俗信仰中。“鸡”与“吉”谐音,自古被视为吉祥之禽;传说鸡还是凤凰的原形;鸡常与太阳联系在一起,鸡鸣日出,被人们尊为呼唤光明的“阳鸟”。古人称鸡为“五德之禽”。在创世神话中,鸡为“六畜”之首,农历正月初一为鸡日。

红绿釉桃都树·西汉

透雕云纹鸡钮铜熏炉·汉代

石公鸡·汉代

家犬,即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六畜”,驯养成功的时间大约在距今12000至10000年前(中国最早的家犬发现于距今1万年左右的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人们就已养狗,8000年前的贾湖遗址中就有以狗殉葬的情况。商周时期设有犬人官职,专司相犬牵犬以供祭祀。汉唐时设立狗监、狗坊,负责专为皇帝饲养猎犬。在大约1万年时间里,家犬的品种发展到几百个,在人类生活中担负了多种独特的角色,或用于狩猎,或用于守门,或作为宠物,从家庭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

红釉陶卧狗·汉代

绿釉陶狗·汉代

白陶蹲狗·唐代

猪是古人的主要肉食来源,六畜之一,在家畜中被驯化仅晚于狗。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开始饲养猪,至商、周时期出现了养猪的圈舍,还发明了阉猪技术。汉代时,养猪普遍实行圈养,猪粪用于农业生产。之后历代,猪的品种不断改良,养猪成了农民增加收益的重要手段。汉字的“家”,就是在“宀”下有“豕”,其意为只有住处养得起猪才称得上是有了家,表明了猪与人的关系密切。一个“家”字,蕴含了千百年来中国传统农业社会黎民百姓共同尊崇的习俗与文化。中华民族自古养猪、用猪,猪也融入了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其憨拙朴实形象,被视为招财送宝、驱邪化吉的吉祥象征。

玉握猪·汉代

红陶猪圈·汉代

白陶猪·唐代

标签: 河南博物院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