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万寿庆典期间国事活动与私人交游中的朝鲜人形象制造(下)-世界新消息
来源:个人图书馆-栎阳钓晚     时间:2023-06-17 13:32:49

图22/佚名(另传胡炳)《领议政潜谷金文贞公画像》 1637年 绢本彩色 韩国实学博物馆藏

图23/清孟永光《领议政潜谷金文贞公小真》 绢本彩色 韩国实学博物馆藏

图24/清胡炳《潜谷金文贞公小像》 1650年 绢本彩色 韩国实学博物馆藏


(资料图片)

有趣的是,三幅作品中金堉的衣冠服饰都不尽相同。第一幅中,金堉穿着朝鲜正式官服,其基本上与明朝衣冠制度所规定的服饰特点相同;第二幅中,金堉穿着的是朝鲜官员的便服,虽然与官服不尽相同,但是,头上的黑色乌纱帽还是能够看出明朝服饰的特点;第三幅最为有趣。此时,明朝已经灭亡多年,金堉经历了昭显世子被作为人质居留于沈阳的阶段,又亲身目睹了明清两朝的更迭,其对中国的复杂情感与当时中国文人的矛盾情感在图像上达成了某种共鸣。胡炳的《潜谷金文贞公小像》中,金堉既没有穿着朝鲜承明制的官服,也没有穿着普通的朝鲜布衣,而是被装扮成历史上汉人诸葛亮的模样。这一改变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画家对金堉本人才识的赞颂,另一方面则更像是一种策略,一种既不肯与中原的新主人满清政权相妥协,又无力与其对抗的复杂心态。

可以说,朝鲜人的这种复杂心态一直延续在朝鲜与清朝交往的过程之中。尽管清朝内部对“易服色”予以严格控制,但对朝鲜使臣却持有一种“化外豁免”的态度。甚至包括《皇清职贡图》中对朝鲜服饰的解说也避免谈及其与明代服饰之间的关系,而是用了“王及官属俱仍唐人冠服”这种策略性方式来避免矛盾。朝鲜人的衣冠形象在图像与文献中的塑造和表述并不仅是一种现实的呈现,而是包含了不同立场上的不同观念之间的博弈和妥协。

图25/佚名《太平城市图》 绢本彩色 总八幅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图26/佚名《太平城市图》中的“西洋秋千” 绢本彩色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朝鲜使臣们对于衣冠服饰的关注和挑剔,一方面是对自身所谓“中华正统”身份的骄傲和认同,另一方面也是对当时清朝与朝鲜之间关系秩序的一种关注。就好像那件至今仍像谜一样的《太平城市图》。根据其中的“西洋秋千”游戏或是相关对象来判断,其制作的年代应该在19世纪前后(图25),其中所表现的也不是朝鲜的任何城市,而应是当时的中国北京或江浙一带的发达城市。但是,即便其中的人物做着清朝才有的游戏,而所有的人物却都被表现身为着明朝衣冠服饰的形象。它仿佛在传递一种信仰,即朝鲜人认为这样的繁荣和太平永远只属于“中华”,而非满清(图26)。

图27/《八旬万寿盛典图说》卷二中的“西洋秋千” 1792年 武英殿套印本 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

图28/清郎世宁《乾隆万树园赐宴图》中的“西洋秋千” 1755年 故宫博物院藏

4. 结语

在万寿盛典活动的大背景下,有关“朝鲜人形象”的视觉系统建构及其影响是本文所关心的重点。一方面,朝鲜使臣在万寿盛典的国事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政治作用,并以标准化的“朝鲜人形象”成为《万国来朝图》中清帝国建构其视觉秩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另一方面,在以洪大容、朴齐家、金正喜和金堉等人为代表的朝鲜使臣及“子弟军官”与中国文人官员的私人交往中,又形成了另一套具有个性和具体情境的“朝鲜人形象”系统。清帝国如何认知和定位朝鲜王朝在帝国秩序中的地位,而“朝鲜人”又是如何理解自身与清帝国之间的关系,有关“朝鲜人形象”这两个视觉系统的建构、传播和观看成为了两国间文化和政治上复杂博弈关系的一种视觉化呈现。

全文完,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本次发布版本略有改动。

吴映玟,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美术遗产

美术 | 考古 | 建筑| 文物保护

标签: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